50歲打鐵師傅后繼無人
摘要:50歲打鐵師傅后繼無人 古法技藝或將成"絕響" 邱燕飛師傅正在狹窄的房間里鍛打著鐵器工具,展示了地地道道的民間手藝。長沙晚報記者 鄒 麟 攝 長沙晚報訊(記者 卜勁文
50歲打鐵師傅后繼無人 古法技藝或將成"絕響"
邱燕飛師傅正在狹窄的房間里鍛打著鐵器工具,展示了地地道道的民間手藝。長沙晚報記者 鄒 麟 攝
長沙晚報訊(記者 卜勁文)打鐵,是一項力氣活,將一塊堅硬的鐵塊變方、變圓、變長、變扁、變尖,形成菜刀、鋤頭等生活生產用具。這些看似簡潔、質樸、粗獷、稚拙的器具卻蘊含著民族的造物智慧和審美藝術。曾經輝煌的古法打鐵技藝如今正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昨日,在長沙的老街深巷,記者幾經尋找,終于找到寧鄉師傅邱燕飛的打鐵鋪,一睹這門最具農耕文明氣息的代表技藝。
現狀 重操舊業,和預想差太多
邱師傅的打鐵鋪就在南二環石馬鋪附近,是一幢簡陋狹窄的破房子。前面店鋪,后面住人。邱師傅正在房里忙活著,地上擺了20多個炮釬,是剛剛接下來的活,第二天要交貨。在火風機的作用下,灶臺上的火苗往上直躥。邱師傅用鐵鉗從灶臺上鉗出一塊火紅的炮釬置放在鐵砧上,右手掄起5斤重的鐵錘重重敲打,火星四濺,隨著左手鐵鉗的伸、拉、卷、翻,炮釬慢慢變長、變尖。“怪不得有人說手工打造,每一件都是絕品。”從旁經過的路人看了許久嘖嘖稱贊。
“我16歲開始學打鐵,一直干到22歲,覺得又辛苦又不賺錢。”邱師傅說,后來他一直在工地上干活,3年前把腳扭傷了在老家休養。2個月前他從老家過來重操舊業。原以為一個月至少能掙3000元,實際上才一半而已,和預想差太多。
30年前 打鐵工分高還有肉吃
邱師傅介紹,他的手藝是跟父親學的。30年前,寧鄉縣青山橋鎮芙蓉村還是集體工分制,男勞力1天10分,打鐵的男人一天可以算12分。農活多時,打鐵炙手可熱,父親忙不過來,便喊來大兒子邱燕飛幫工。村上還安排了3個大老爺們一起幫著干。最忙碌時早上6時就開始干活,一直忙到晚上12時,一天下來可做11個鋤頭,每個鋤頭可賣3至4元錢。
“當時工分高,還有肉吃,伙食好,大家都搶著干。你一錘我一錘,還光著膀子‘嘿嘿嘿’地喊著號子,也蠻有味。”邱師傅說得樂呵呵的,他記得當時一個村上就有三四家打鐵的。
未來 古法技藝將成“絕響”
俗話說,“世上活路三行苦,撐船打鐵磨豆腐”。一句老話,道出了打鐵行業的艱辛。穿越千年的古法打鐵技藝瀕臨失傳,鐵匠鋪里傳出的“叮叮當當”的清脆悅耳聲將成為“絕響”。
邱師傅說,打鐵這手藝發不了財,如今殺茅砍柴的人幾乎沒有了,種田的人也越來越少,年輕人時興打工,不愿意學打鐵這一苦差事。前幾天有人問他能不能打把菜刀,邱師傅拒絕了。打菜刀至少需要兩個人,除非一下子能接幾十把菜刀的生意,還可以臨時請個人來,不然也做不來。
“我認識的人里面幾乎沒有做這個的了,也沒人愿意學。”邱師傅說,他已年屆五十,如果生意能勉強維持,他還會干幾年,如果生意太差,可能就要提前回老家了。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長沙晚報 )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