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派掌門陳少云:京劇不能迷失時代特征
摘要: 新華社上海12月17日專電(記者 吳霞、孫麗萍)作為當今京劇麒派掌門人,66歲的陳少云最近有點忙,一邊帶著弟子在上海參加“紀念周信芳誕辰120周年&rdqu
新華社上海12月17日專電(記者 吳霞、孫麗萍)作為當今京劇麒派掌門人,66歲的陳少云最近有點忙,一邊帶著弟子在上海參加“紀念周信芳誕辰120周年”的預熱活動,一邊還在演出新編京劇《金縷曲》。
盡管這位為人行事低調的京劇名家并不喜歡和媒體打交道,但對上門邀約的記者卻很配合。“你們很辛苦,也是為京劇為麒派做事,我感謝你們。”陳少云說。
師從麒派創始人周少麒
出生在梨園世家的陳少云9歲學藝,10歲登臺,得到過很多名家的指點和師承,后拜師于麒派創始人周信芳之子周少麒,成為麒派正室弟子。
1994年,為紀念梅蘭芳、周信芳兩位大師百年誕辰,當時已經是梅花獎得主的陳少云作為“外援”被借調來滬,在新編連臺本京劇《貍貓換太子》中飾演陳琳,并由此結緣上海。兩年后,陳少云離開湖南京劇院,正式進入上海京劇院。
幾天前,陳少云得知自己獲得第六屆上海文學藝術獎杰出貢獻獎。京劇界認為這是眾望所歸,陳少云本人卻謙遜地表示,“這是一個過高的榮譽,要感謝上海這座城市,這片適合麒派京劇發展、傳承、創新的沃土。”
借鑒話劇技巧創新京劇
2004年,上海京劇院創作排演《成敗蕭何》,陳少云很希望其成為一出新的麒派代表性劇目。劇中,陳少云繼承了麒派藝術唱、念、做、打的一系列特色,且在身段、臺步、髯口、水袖上都有自己全新的設計,他同時還發展了麒派表演,在《成敗蕭何》的表演中大量借鑒了話劇技巧。
比如劇中蕭何的哭,不再是京劇程式化的,而是真正可以讓觀眾感受到角色悲痛的撕心裂肺地號啕大哭。“京劇可以吸取話劇元素,但要融化在傳統戲曲中。”陳少云說。
此外,在蕭何追到韓信的那一刻,陳少云運用了話劇的“靜場”手法,在京劇演出中極為少見。“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很好地展現了蕭何復雜矛盾的心理。而這都被評論家稱為“繼承之后再創新”的典范。
如今,陳少云門下有7位弟子。“他們中有學京劇的,也有學地方戲的。他們學習麒派的演劇精神后,創新、內化到自己的劇種當中去。”陳少云說。
他曾告訴學生:“當京劇承載著歷史、佇立在傳統與現實之間時,我們苦苦追求的是兩者的契合。京劇不能丟失它的傳統與風采,這是撐起它一片天地的藝術精神;京劇也不能迷失它的時代特征,這是它生命蓬勃的內在活力。”
除唱戲外最愛讀書
陳少云為人行事低調,手機不常開機,最近因為“應酬”太多,就由夫人楊小安代為接聽。
陳少云和夫人是青梅竹馬的同學,楊小安是京劇老旦演員。兩人1973年結婚,如今已攜手走過了40余載。
“老伴幫我很多,生活上照顧我,幫我處理一些日常交際事宜,還經常對我在舞臺上的演出‘指手畫腳’。”陳少云略有得意地說。
明年1月,在紀念周信芳誕辰120周年系列演出中,陳少云和夫人將同臺演出“麒派”大戲《清風亭》,而距上一次兩人同臺已經過去了20年。
陳少云不好交際,不喝酒,不抽煙,除唱戲外,最愛好讀書。“家里一個房間滿滿的都是他的書籍、光碟和資料,這還放不下。客廳有,書房有,臥室也有。”楊小安說,一本1986年版的《周信芳演出劇本唱腔集》,封面斑駁,書頁泛黃,陳少云看了幾十年,仍愛不釋手。
除了讀書,陳少云還堅持鍛煉身體,每天慢跑或是快走上半個多小時,因為這有助于他保持體形、增強體能。“唱麒派戲,你沒有一個好身體不行,麒派的要求高,你不但要會表演,還得有扎實的基本功。你要有強壯的體魄,有氣力,才能唱好麒派戲。”陳少云說。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