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GPS”研究摘桂冠獲獎者中有二人為夫妻
摘要:三位科學家分享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大腦GPS”研究摘桂冠獲獎者中有二人為夫妻瑞典卡羅琳醫學院6日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
三位科學家分享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大腦GPS”研究摘桂冠獲獎者中有二人為夫妻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6日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擁有美國和英國國籍的科學家約翰·奧基夫以及兩位挪威科學家梅·布里特·莫澤和愛德華·莫澤(梅·布里特·莫澤和愛德華·莫澤為夫妻),以表彰他們發現大腦定位系統細胞的研究。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在聲明中說:我們如何知道自己在哪里?我們如何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我們如何在大腦中儲存信息,以便下一次能夠找到相同的路徑?今年獲獎者的研究成就展示了較高認知功能的細胞基礎。他們發現了大腦的定位系統,即“大腦內部的GPS”,從而使人類能夠在空間中定位自我。
【人物】
三人共享
約翰·奧基夫
1939年出生于美國紐約市,擁有美國和英國國籍。1967年,他在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獲得了生理心理學博士學位。在這之后,他到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讀博士后。1987年,他留校擔任認知神經科學教授。目前,約翰·奧基夫教授是倫敦大學學院神經回路與行為中心主任。
梅·布里特·莫澤
1963年出生于挪威福斯納沃格,挪威國籍。1995年,獲得神經生理學博士學位,是愛丁堡大學的博士后研究員,隨后在英國倫敦大學做訪問學者,1996年到挪威大學科學與技術學院工作。2000年,她被任命為神經科學教授,目前是特隆赫姆神經計算中心的主任。
愛德華·莫澤
1962年出生于挪威奧勒松,挪威國籍。1995年在奧斯陸大學獲神經生理學博士學位。他讀博士后時在約翰·奧基夫的實驗室做訪問學者。1996年,他回到挪威大學,目前是特隆赫姆系統神經科學科維理研究所的主任。
【成果】 導航細胞
1971年,奧基夫發現一種特定神經細胞。當一只老鼠在房間的某個特定位置時,其大腦特定區域中被稱之為“海馬”的部分神經細胞總處于激活狀態;當老鼠移動到其他位置時,其他神經細胞則被激活。這些“位置細胞”在大腦中形成關于房間的“地圖”,而不僅是簡單地留下視覺記錄。
大約34年后,挪威科技大學的神經系統學教授梅·布里特·莫澤和愛德華·莫澤于2005年發現另一種神經細胞。這一細胞被稱作“網格細胞”,能在大腦中形成一個“坐標系統”,其原理類似衛星定位系統中的經緯度,用以幫助大腦作出更精確的定位和導航。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在聲明中說:“今年的獲獎者發現了大腦的定位系統,即‘內部GPS’,使人類能夠在空間中定位自我。”
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金共800萬瑞典克朗(約合111萬美元),奧基夫將獲得獎金的一半,而莫澤夫婦將共享獎金的另一半。
【影響】 拓展認知
按照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的說法,奧基夫發現的“位置細胞”對于研究大腦如何創造行為具有重大影響,而莫澤夫婦發現的“網格細胞”幫助大腦劃分空間,精確計算所處空間起點到目標位置的距離。兩種細胞的發現幫助科學界在“了解不同類別神經細胞如何協調工作、執行更高大腦機能”方面的研究帶來重要轉變。
“得益于我們的‘位置細胞’和‘網格細胞’,我們不必在每次到訪一個城市時都帶著地圖找路,因為大腦中已經有了‘地圖’。”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一名成員評價說。英國牛津大學神經生理學教授安德魯·金評論,奧基夫和莫澤夫婦的發現印證動物電生理學研究對揭示大腦工作重大原理的重要性。
因“網格細胞”研究可能有助于了解記憶產生的過程,科學界期待大腦定位系統的發現能為有關阿爾茨海默氏癥(老年癡呆癥)的治療帶來福音。阿爾茨海默氏癥患者經常迷路,無法辨識周邊環境,“有關大腦定位系統的知識或許能幫助我們了解這些人所遭受的空間記憶缺失原理”。
【花絮】 懵然獲獎
莫澤夫婦獲悉得獎消息時的情景頗為戲劇性。梅·布里特告訴路透社記者,她正在實驗室和同事探討研究數據時,接到了諾貝爾獎委員會的來電。
“因為討論的東西太有意思了,我差點沒有接電話。”梅·布里特說,“感覺太奇妙了,我一直跳著尖叫著……我為我們一直以來獲得的所有支持感到如此自豪,人們一直對我們所做的工作有信心,現在終于有了回報。”
梅·布里特的丈夫愛德華因當時還在飛往德國的航班上,沒有第一時間得知獲獎。兩人未能共同分享這一特殊時刻成為他們心中的遺憾。愛德華事后告訴挪威電視臺記者:“當我在機場受到迎接時,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一開始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兒,后來發現,過去的兩個小時里,我總共收到了150封郵件、75條短信及大約120個未接電話。我壓根兒就沒有想到是今天頒獎,也沒想到自己能獲獎,實在是意外之喜。”
三位科學家分享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據諾貝爾官方網站7日消息,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因發明“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管”獲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在聲明中稱,三位獲獎者在發現新型高效、環境友好型光源,即藍色發光二極管(LED)方面作出巨大貢獻。在藍光LED的幫助下,白光能以新的方式被創造出來。使用LED燈,我們可以擁有更加持久和更加高效的燈光代替原來的光源。
諾獎物理學獲獎者的人物介紹:
赤崎勇,1929年生,日本工程學、物理學家,曾任松下電器研究員,現任名城大學
天野浩,1960年生,日本工程學家,專長半導體器件制造,現任名城大學、名古屋大學教授。曾與赤崎勇合作,完成世界第一個高亮度的藍色發光二極管。
中村修二,1954年生,美籍日裔電子工程學家,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管與青紫色激光二極管的發明者,世稱“藍光之父”?,F任美國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他于1993年在日本日亞化學工業株式會社就職期間,基于GaN開發了高亮度藍色LED,從而廣為人知。當時,開發一種藍色LED被認為是不可能的,此前的20年間只有紅色和綠色LED。中村修二的創新使得LED生產商能夠生產三原色(紅、綠和藍)LED,從而使實現1600萬色成為可能?;蛟S最為重要的是,LED行業利用這種新技術來開始白色LED(半導體生態光源)的商業化生產。
責任編輯:ldm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