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卓甕下
摘要: 杜 平 比舍郎釀熟,卓因醉夜至其甕間盜飲之,為掌酒者所縛,明旦視之,乃畢吏部也,遽釋其縛。卓遂引主人宴于甕側,致醉而去。——《晉書·畢卓傳》成語“畢卓甕下”出自《晉書&mid
杜 平
比舍郎釀熟,卓因醉夜至其甕間盜飲之,為掌酒者所縛,明旦視之,乃畢吏部也,遽釋其縛。卓遂引主人宴于甕側,致醉而去。
——《晉書·畢卓傳》
成語“畢卓甕下”出自《晉書·畢卓傳》。畢卓字茂世,河南新蔡人。父諶,官至中書郎。畢卓從小就比較聰明闊達,深受當朝名臣胡毋輔之所欣賞。晉元帝太興末年,畢卓任吏部郎。畢卓特別愛好飲酒,常因飲酒誤事而耽誤公事,幾次被免職。有一次,畢卓在家里飲酒已經有了幾分醉意,走出門,忽然發現鄰居郎官家的酒已經釀好了,擺在院落里香味撲鼻,垂涎不止,趁著夜色溜到鄰舍酒甕旁大口大口地飲起來。不料,他被管酒的人抓住,捆綁了起來。第二天早晨管酒的人才發現昨晚偷酒的賊是吏部郎畢卓,趕緊為他松綁。此刻的畢卓不僅不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內疚,反而又拉著酒的主人一起在酒甕旁繼續喝酒,直到酩酊大醉,方才離去。
畢卓到鄰居家偷酒喝的事傳開后,當時人們便把畢卓謔稱為“甕間吏部”。畢卓曾經對人說:“得酒滿數百斛船,四時甘味置兩頭,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可見其對酒的鐘愛堪稱世間少有。
后來,人們用“畢卓甕下”這一典故形容嗜酒成癖、醉酒如泥的人及其醉態,或借指嗜酒成性,不拘禮俗。
成語“畢卓甕下”由此而來。
責任編輯:wind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