洙湖擔經舞
摘要:擔經舞產生于人民生活,是以自娛為主的群眾性舞蹈藝術形式。擔經舞的活動范圍主要在古廟會、集鎮、節日慶典期間。上蔡縣擔經舞歷史悠久,與古蔡文化、伏羲文化相映生輝,是
擔經舞產生于人民生活,是以自娛為主的群眾性舞蹈藝術形式。
擔經舞的活動范圍主要在古廟會、集鎮、節日慶典期間。
上蔡縣擔經舞歷史悠久,與古蔡文化、伏羲文化相映生輝,是華夏民間舞蹈藝術百花園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擔經舞起源于伏羲廟會。據考證和文獻記載:上蔡塔橋伏羲廟有畫卦亭、蓍草圃。傳人祖伏羲曾畫卦于此。漢置廟建亭,時有興衰。唐、宋發展到鼎盛,廟會上香客云集,商賈10多省、市。明代被列為官廟,并建有接官廳,占地數百畝。擔經舞最初在伏羲廟會上表演,后逐漸發展,清同治年間已在上蔡廣泛流傳,多則數十班。
擔經舞表演莊重而又熱烈。表演前,首先舉行擔經儀式。擔經儀式分三步:第一步,上香;第二步,參拜神像,行大禮。高昂激越的嗩吶,噼啪炸響的爆竹,畢恭畢敬參拜的人們,吸引了眾多的善男信女和圍觀的百姓。第三步,擔經開始。
擔經舞行當為送經人、擔經人、瓦子隊(伴唱者),道具有經擔子、花藍、瓦子(或木魚、簡板)。表演人數不限,少則3~5人,多則十幾人或數十人,一般為奇數。表演者為中老年婦女,個別廟會有男性參與。演員身穿便衣、便褲,裹頭巾、扎裹腿。塔橋伏羲廟會、洙湖火神廟會演員穿彩衣、彩褲,腰系彩裙。表演時,一部分人擔經挑,一部分人列隊打瓦子伴唱。送經人領唱,帶領擔經挑的眾人邊舞邊唱。
舞步有“十字花”、“剪子過”等。“十子花”又叫“穿架子”,“剪子過”俗稱“蛤蟆出水”或“剪子鼓”。其特點:舞姿優美,步伐輕快,節奏明朗。
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合唱。演唱曲調共二種。一種為固定旋律,固定唱詞;另一種為無固定旋律,有固定唱詞,以送經人的水平即興演唱。唱腔悅耳,唱詞詼諧風趣。主要特點是無樂器伴奏演唱。唱詞主要有《擔經歌》、《十不親》、《十二月打夯歌》、《李愛卿送經》、《三月三》、《觀音老母造花船》、《對花歌》、《端花籃》等數十種,即興演唱的小段更多。唱詞內容多為勸世良言,有宣傳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夫妻和睦、除惡揚善的,也有宣揚善惡有報因果報應的。
為調諧氣氛,吸引觀眾,有些古廟會擔經時穿插有瓦子舞、花傘舞、花籃舞、跑旱船、拉犟驢等。
擔經舞所在區域是以蔡國古城為中心的白云觀廟會、蔡侯玩河樓、蟾虎寺、謝夫子詞、魁星樓;以洪河、黑河、楊崗河、蔡河流經地區為中心的塔橋伏羲廟會、洙湖火神廟會、龍王廟會、和店東王廟會、華陂人祖廟會、孔子廟會、東岸萬佛塔、蔡溝厄廟、韓寨楊邱廟、楊集太子廟、忠岳廟、東岸、朱里、西洪關公廟等。這些古廟會,地理位置適中,人口密集,文化底蘊豐厚,人文環境優越,適宜擔經舞的生存和發展。
新中國成立前,擔經舞曾傳入項城、商水、淮陽、汝南、周口、開封、漯河、許昌等縣、市和湖北、安徽、山東、山西、陜西等省,并在當地授徒演出。
擔經舞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它融舞蹈、戲曲、音樂為一體,在民間舞蹈中獨具特色。保護開發擔經舞,對傳承優秀民族文化,服務經濟建設,促進行社會和諧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新中國成立后,古廟被廢,廟會和擔經舞隨之被取締。上世紀80年代以來,古廟會活動恢復,擔經舞在個別廟會上重現。
2011年11月,上蔡擔經舞被河南省人民公布為河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姚 晶 整理)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