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策并舉抓糧食生產
摘要: □譚文峰 農業是強基礎、促發展、安天下的戰略產業。糧食是保生活、平物價、穩民心的關鍵商品。2004年以來,駐馬店糧食生產連續獲得豐收,糧食總產從2003年67億斤提高到2007年122.4億斤
□譚文峰
農業是強基礎、促發展、安天下的戰略產業。糧食是保生活、平物價、穩民心的關鍵商品。2004年以來,駐馬店糧食生產連續獲得豐收,糧食總產從2003年67億斤提高到2007年122.4億斤,增產55.4億斤。目前,駐馬店的糧食產量占到了河南省的1/8、全國的1/80,在當前世界糧食儲備降至30年來的最低點,國際糧價大幅攀升,市場恐慌迅速蔓延的態勢下,“世界糧荒,中國不慌”。而“中國不慌”的關鍵在于糧食主產區的保障和支撐。最近,駐馬店糧食生產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所作的貢獻,受到了蒞臨駐馬店調研的國務院糧食生產核心區調研組的充分肯定,調研組對我市糧食生產十分重視,寄予厚望。
一、正確認識當前糧食生產形勢
近年來,糧食的豐收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
一是“政策好、人努力、天幫忙”綜合作用的結果。2004年以來,我市天氣因素整體情況較好,政策推動作用十分明顯,各地認真貫徹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和落實各類種糧補貼使農民得到很大實惠,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了糧食生產。
二是科技因素對糧食增產起到了很大作用。近幾年,我市糧食品種實現了新一輪的更新換代,一批抗病性強、產量高、品質優的新品種得到了大面積推廣,小麥品種實現了第九代更新,玉米品種實現了第二次大的更新,全市糧食生產已初步形成了主導品種突出、品種搭配科學、區域布局合理的局面,農業科技貢獻率達46%,科技因素對糧食增產起到了關鍵作用。
但是,我們也應看到我市糧食生產的制約因素仍未改變:
一是我市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強。駐馬店處于亞熱帶與暖溫帶的過渡地帶,夏季濕熱多雨,冬季干旱少雨,西部淺山丘陵區易發生旱災,東部低洼區易發生澇災。解放以來的59年間,我市有40個年份發生水災,其中30個年份受災面積超過100萬畝。由于多年來投入欠賬多,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滯后,抗災能力較弱。
二是農技推廣渠道不暢,科技體系建設薄弱。由于各種因素,我市市、縣、鄉級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比較薄弱,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夠完善。部分農民的文化、技術素質較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科技興糧”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三是種糧比較效益低,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去年以來,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60%,其中復合肥上漲80%以上,尿素上漲30%以上,農藥上漲50%,而農產品價格增幅不大,小麥托市收購價格今年國家上調0.05元/斤,市場價格比上年增加0.09元/斤左右。雖然,今年各級政府對農民的直接補貼達到每畝81.85元,但務農收入仍遠遠低于打工收入。農民種糧僅為保證基本生活,積極性不高。
四是糧食主產區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能力不強。糧食主產區往往是農村人口多、“三化”水平低、財政收入少的地方。我市2007年城鎮化率為25.9%,低于全國、全省17個和7個百分點;工業化率為36%,低于全國、全省7.5個和15.3個百分點;人均財政收入251.9元,僅占全國、全省的6.5%和27.4%。因此,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能力較差,也影響了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五是土地流轉速度慢。由于國家還沒有具體的土地流轉政策措施,土地流轉推行較慢,流轉面積非常小。2007年,我市農民戶均承包土地僅為6.7畝,全市僅簽訂農戶家庭土地流轉合同2萬份,流轉土地9.9萬畝,與現代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不相適應,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市的糧食生產。
二、促進糧食生產必須正確處理好的幾個因素
促進糧食產量的穩定上升,應以尊重市場機制的作用和農民對糧食種植的選擇權為基礎,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重點正確處理好“三個關系”,抓好“四個關鍵”。
三個關系:一是處理好政府調控與市場取向的關系。糧食具有社會屬性和商品屬性雙重性質,既不能任由產量上下波動,也不能統得過死,必須堅持兩手抓,一手抓市場的基礎性作用,一手抓政府的支持保護和宏觀調控。二是處理好糧食供給總量與生產能力的關系。糧食作為事關國計民生的戰略性產品,供給總量必須保持在相對穩定的范圍內。但糧食又是弱勢產業,生產條件和旱澇等自然災害對產量豐歉影響很大,應保持相對穩定的糧食供應量,決不能因個別年份的豐歉而單純強調壓糧或擴糧。除了加快建立健全糧食儲備體系和糧食風險補償機制外,最根本的是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尤其要加大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保護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堅決遏制亂圈濫占耕地的傾向。三是處理好糧食安全與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的關系。糧食安全事關政治經濟發展全局,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是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線,是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實現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的目標,既不能再走單純靠擴大糧食種植面積增加產量的老路,也不能重蹈前幾年結構調整片面強調壓糧擴經的覆轍。
四個關鍵:一是調動和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要充分尊重農民的土地權利,保持糧食市場合理的價格,加強政府對糧食生產的支持保護,切實保障農民的利益。對一些好政策、好措施一定要堅定不移地保持下去。
二是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是由各生產要素綜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穩定地達到一定產量的糧食產出能力。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是穩定糧食生產,進而深入推進結構調整的基礎。為此,必須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制度,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加強對土地開發利用的管理,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嚴格落實占用耕地補償制度。在此基礎上,切實加強以治水為中心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堅持抗旱防澇并舉,開源節流并重,加快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解決水資源對糧食生產的制約,增強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要加強以中低產田改造為中心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積極發展旱作農業,大力實施“沃土工程”,不斷培肥地力,改善農田生態環境,大幅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保障糧食安全奠定堅實基礎。
三是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糧食單產,保障糧食安全,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但最根本的還是要依靠科技來解決問題。為此,要加快推進以良種培育、良法栽培和防災減災為重點的科研攻關和推廣,加快構建以主導品種、主推技術、主體培訓為載體的推廣示范工作機制,加快拓展以糧食作物機耕、機播、機收為關鍵環節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領域,把科技滲透到糧食生產的每個關鍵環節中。
四是實現糧食產業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糧食生產既有自然風險,又有市場風險,是一個弱勢產業。只有把糧食生產、轉化、加工、流通等各個環節緊密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才能提高糧食附加值,增強糧食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因此,必須突破過去單純抓糧食生產的觀念,牢固樹立產業整體發展的理念,把提高糧食生產能力與構建現代糧食產業體系結合起來,大力發展糧食加工、儲運和流通,進一步提高糧食產業的市場競爭力。為此,一要優化品種結構,加快優質專用品種的開發,引導農民發展符合加工經營要求的專用品種,并按無公害、標準化技術規范進行生產;二要加快規模化生產基地建設,提高優質專用糧食生產的聚集度,為標準化、規范化生產和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創造條件,同時提高生產批量,使加工經營龍頭企業有穩定可靠的原料來源;三要運用市場運作,引導發展龍頭企業加農戶、中介組織加農戶、行業協會加農戶等經營形式,推行訂單糧食,延伸產業鏈條,使農民在生產、加工、流通等各個環節都能分享利益,得到實惠,進一步調動糧食生產者的積極性。
三、今后糧食生產總體思路和措施
根據國家和省委、省政府有關要求,結合駐馬店人多地少的市情和糧食生產現狀,駐馬店下一步糧食生產的總體思路應該是穩定面積,依靠科技,主攻單產,增加總產,改善品質,提高效益。具體措施有以下幾點:
1.好政策促糧。一是要積極貫徹落實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用好國家和省各項扶持資金,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認真落實各類種糧補貼,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二是利用國家有關對糧食主產區農產品加工業的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發展糧食精深加工企業。三是爭取進入國家糧食生產戰略規劃和功能區劃分規劃,積極爭取國家各類農業項目和投入。四是穩定農資市場。對主要農業生產資料如種子、化肥、農藥、農膜等的生產和價格進行監控、調控,加大市場執法力度,整治各類不法行為。五是整合國家支持的各項糧食生產建設資金,實行投入與產出掛鉤機制,努力打造糧食高產市、高產縣、高產鄉。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出臺優惠政策,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糧食生產。
2.保土地穩糧。保土地就是要保證土地耕種面積和保證土地質量。一是要加強行政手段和措施,嚴格控制占用耕地,積極開發可利用土地資源。比如合并村屯、“空心村”治理等,并在確保生態不遭到破壞的前提下向適宜耕種的荒山野嶺要耕地,開發擴大耕地面積。二是要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實施沃土工程、標準糧田、土地整理和復墾項目,按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林路溝渠相配套的要求加快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標準農田。重點支持土壤改良與地力培肥工程建設,提升擴大土壤有機質補貼項目規模和范圍,引導農民增加對土壤有機質的投入,鼓勵農民實施秸稈還田,施用農家肥,提高中低產田質量。
3.強基礎保糧。我市糧食主產區的農業基礎設施仍然薄弱,抵御較大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因此要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改變“靠天吃飯”的局面。在近一個時期重點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實施除害興利工程,不斷提高抗御水旱災害能力。加快防洪除澇工程建設,對存在安全隱患的水庫進行除險加固。完成淮河干流堤防加固,治理小洪河等骨干防洪河道,實施平原低洼易澇地除澇治理工程。二是加強農田水利建設。著力實施防澇、引水、灌溉等基礎設施建設,實行節水灌溉,加快灌區建設,構建較為完善的灌溉體系。實施重點區域農業開發工程,改造中低產田,大力推進標準農田建設,建設與機械化作業相適應的生產道路體系。三是加強糧食流通設施建設。加強現代化糧食物流體系建設,鼓勵支持糧食電子商務的發展。著力解決糧食安全儲藏問題,加強糧食儲藏精細化管理,提高整個糧食行業的管理水平。重視農戶儲糧的技術開發,走“綠色儲糧”、“生態儲糧”之路。四是加強農業信息網絡建設。搞好市、縣、鄉、村級農業信息網建設,通過信息網絡使廣大農民了解并掌握國家政策、市場動態、技術動向、農業生產資料等信息。五是加強氣象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氣象預報的準確率,加強人工降雨設施的生產和應用。
4.興科技增糧。我市糧食播種面積增加的空間越來越小,要想增加糧食產量就必須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因此,一是要加大對糧食新品種的科研投入,開展農產品超前性研究,重點圍繞優勢農作物品種資源創新、高產穩產綜合配套栽培技術、高效配方施肥技術、農作物生產全生育期病蟲害監測預報體系,開展新技術的研究和推廣。二是要加大“種子工程”實施力度,加快品種更新換代步伐,實現良種覆蓋率100%,并進一步確立區域優勢農作物主導品種群,開展新一輪的新品種示范推廣,大力發展“一村一品”,做到主導品種明顯、科學合理搭配。三是要大力發展循環農業和生態農業。積極發展節約農業,在灌溉區開展田間節水工程建設,在旱作區修建和完善小型抗旱和坡面防洪工程;開展土壤養分分批量測試,建立農田節肥指標體系,完善配方肥生產供應體系。大力發展優質畜禽規模養殖,加快建設優質生豬、優質牛羊和優質家禽生產基地。完善動物疫病防控網絡,在適宜地區全面推廣農村沼氣,使秸稈消化利用率達80%。要加快新農藥、新藥械、新技術的開發和推廣,綜合治理農業有害生物,倡導生物防治,推進綠色、環保產品的發展。四要注重以科技手段對中低產田、低洼易澇地進行改造和測土配方施肥,進一步加強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改善生態環境,減少水土流失,逐步建立起穩固的農林復合生態系統,實現糧食生產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局面。(作者系市發改委副主任)
責任編輯:lidong
(原標題:駐馬店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