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輿縣新農村建設巧打“組合拳”
摘要: 通訊員 趙 哲 王凌云 文/圖平輿縣東皇廟鄉五里村的蔬菜種植聞名遐邇、李屯鄉前崗村農民的文化生活有滋有味、射橋鎮單老村的小集市建設雛形初現、高楊店鄉陳劉村村民自治“織”出一片艷陽天……眼下在平輿
通訊員 趙 哲 王凌云 文/圖
平輿縣東皇廟鄉五里村的蔬菜種植聞名遐邇、李屯鄉前崗村農民的文化生活有滋有味、射橋鎮單老村的小集市建設雛形初現、高楊店鄉陳劉村村民自治“織”出一片艷陽天……眼下在平輿縣,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方興未艾。
近年來,平輿縣把新農村建設作為該縣的一項重點工作,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結合該縣實際,從群眾最關心和亟待解決的生產生活問題入手,以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素質、改善村容村貌等為重點,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機制。全縣農村呈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村容村貌加快改變、農村鄉風日益文明、黨群干群關系和諧的良好局面。
2007年,該縣糧食生產總產達7.3億公斤,連續4年獲得大豐收;畜牧業規模化、專業化程度明顯提高,全縣已建成標準化養殖小區65個,畜牧業總產值12.7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2.3%;農業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新打機井800眼,建橋400座,完成水利示范園區建設16萬畝;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形成以百緣面業、康博匯鑫等企業為重點的農畜產品精深加工支柱產業,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城鄉互助促和諧
近日,平輿縣西洋店鎮大陳村的陳紅舉利用多年打工所得,在縣城一處繁華路段購買了一套120平方米的住房,把家安在了縣城。眼下,該縣已有近萬名農民工實現了多年來的城市“住房夢”。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這是廣大農民的追求,也是我們的工作目標。實踐證明,新農村建設不能僅僅就農業論農業、就農村論農村。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機制靠什么?關鍵還是工業化、城鎮化。我們靠工業化促進農民向二、三產業轉移,靠城鎮化促進農民向城市和城鎮集聚。從某種角度講,就是通過工業化、城鎮化的‘雙輪驅動’,促進農民跳出‘三農’興‘三農’,通過‘減少農民’實現‘富裕農民’的目標。”平輿縣委書記劉汝生說。
近年來,平輿縣著力拓展城鎮發展空間、提高人居環境,以此引導企業向城鎮集聚,農民居住向城鎮集中,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搭建載體和平臺。該縣通過采取政策引導、完善工業集聚區、建設標準廠房筑巢引鳳、優化發展環境、實施“回歸工程”等措施大力發展民營經濟,使得大批外來企業先后落戶平輿,“扎地生根”,就地安置農村勞動力1.2萬人;通過將全縣19個鄉鎮、辦事處機關所在地建成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已使近5萬農民跳出農門就地轉移到二、三產業,實現了他們“離土不離鄉,務工經商奔小康”的愿望。
同時,該縣把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和大力發展基礎教育和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有機結合,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素質技能和就業能力;發揮“平輿建筑防水之鄉”品牌優勢,引導外出務工人員向優勢產業集中,加強對外出務工人員的組織管理、服務協調,維護外出農民工的合法權益。2007年,該縣農民人均純收入3317元,增長17.9%,外出務工農民平均年收入1.4萬元。
特色農業競風流
“小蒜片飄洋過海到日韓,俺農民腰包鼓囊囊”。平輿縣射橋鎮單老村紅利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村辦企業,然而在當地卻是出了名的響亮:其所生產的脫水蒜片如今暢銷日本、韓國。像紅利食品這樣的村辦企業,單老村還有幾家,如脫水菜廠、木材加工廠和大型養豬場等,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錢袋子”。
“搞好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民增收,要充分挖掘農業內部的增收潛力。把農業作為工業的‘第一車間’來經營,把工業設在田間地頭里,這是平輿縣農業數年來始終堅持的發展理念。”平輿縣縣長賈國印說。
該縣東皇廟鄉張廟村的白芝麻暢銷全國、李屯鄉普照寺村的稀有樹苗全省出名、十字路鄉馮莊村的黃花菜香飄四溢……每一個特色產品的背后都有一個或多個龍頭企業,每一家龍頭企業都有自己的拳頭產品和原料基地。如今,遍地開花的特色農產品使該縣形成了規模龐大的“農字號”工業原料基地。
該縣以工業理念經營農業,引進百緣面業、匯誠食品等食品加工企業,著力培育壯大康博匯鑫油脂、鑫鑫麥制品等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拉長產業鏈條,帶動農產品加工業向縱深發展,進一步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如今“一村一品、一業一企”的產業化布局讓平輿的農產品資源優勢轉化成區域經濟強勢。
該縣立足白芝麻資源優勢,依托康博匯鑫油脂有限公司,進行精深加工,形成白芝麻拳頭產品;立足瓜菜資源優勢,依托嘉元脫水食品有限公司,走“公司+基地+農戶”路子,積極發展訂單農業;立足畜禽養殖資源優勢,以華源畜禽發展有限公司為龍頭,在各鄉鎮建立畜禽養殖生產基地,形成了畜禽產品養殖、加工、批發產業鏈條。如今,這些農產品遠銷北京、上海、南京、武漢、鄭州等20多個大中城市。
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的發展壯大讓該縣總為銷路愁的農產品變成了俏銷市場的新商品,剩余產品商品化率在85%以上,傳統農業正在“增值車間”的助力下發生質的飛躍。農企鋪路,鏈條生金。在各類農副產品加工體系的助力下,全縣年農業總產值30億元左右,農民人均純收入3317元。
農民樂品“文化餐”
“不打麻將不搗亂,文化大院轉一轉”。 每到傍晚,干完農活的平輿縣李屯鄉前崗村的村民三五成群、扶老攜幼從四面八方聚集到村文化大院,踩起了高蹺、扭起了秧歌、敲響了盤鼓、舞起了龍獅。文化大院已成為該村農民自演、自畫、自娛、自樂和愉悅身心的“樂園”。
“獨生子女雙女戶,人到六十有補助”,“女兒也是傳家寶”……走進平輿縣農村,墻壁上書寫、繪制的文明標語、圖案讓人耳目一新。
近年來,該縣以鄉風文明建設為著力點,以提高農民素質、培育新型農民為根本,以完善文化設施為突破口,以開展創評活動、實施結對幫扶為抓手,全面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以農村文化陣地為平臺,積極開展科普知識和生產技能培訓,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扎實開展“三村四戶一標兵”活動,深入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活躍農村文化生活,不斷滿足農民群眾的精神需求;抓好農村文化大院和新農村書屋建設,努力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示范點。
同時,該縣投入財力、物力、人力,培養一大批讀報員、講解員、板報員和宣傳員,打造了文明長廊、景觀長廊、書畫長廊等一批適合農民口味的墻壁文化長廊。
該縣農民自辦農家書屋,自發組織農村個體電影放映隊、農民文藝表演隊等文化活動日益增多。該村培養的讀報員、板報員還結合村里的變化,收集整理創作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快板書、順口溜,奏響了發展農村先進文化的前進序曲。
該縣廣大農民用最樸實的順口溜,詮釋了他們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解:“掙得起錢(就業路子廣),學得到藝(有專門的農民培訓機構),養得起老(老了有人管),看得起病(農村醫療保障制度健全),上得起學(孩子有書讀),睡得好覺(社會治安好),走得好路(農村實施‘村村通’),吃得上水(有干凈的自來水),觀得到景(農村環境優美),做得到主(民主管理制度落實)。”
生態家園“綠”中藏
布局小巧玲瓏,街道干凈整潔、一塵不染,平輿縣射橋鎮單老村陳玉皇廟集,仿佛是一夜之間,昔日的簡易房不見了,取之而來的是三橫四縱七條道路,座座整潔漂亮的兩層小樓鑲嵌其中,把玉皇廟集打扮得像梳妝待嫁的新娘。
“下一步,我們將規劃設立商業、工業、住宅、飼養、游園等功能完善的小區,用15年時間,把分散在8個自然村的1000多戶居民全部遷到新村居住。到那時,單老村就實現城鎮化了。”單老村村支書陳紅衛信誓旦旦地說。
2007年,前崗村按照“改水、改路、改房、改廁、改圈、改灶”和“交通便利化、村屯綠化美化、廚房標準化、廁所衛生化、生活用能沼氣化”的要求,拉開了生態家園建設的序幕:先后投資140萬元、協調貸款100萬元對十八里廟集進行科學規劃,合理設置攤位,并硬化街道4公里;全村新修2700米磚鋪路和400米柏油路,實現了所有自然村的“村村通”;投資2萬多元,在十八里廟自然村實施“明亮工程”,安裝路燈75盞。
今年,圍繞新農村建設,該縣著力做好村容村貌整潔工作:力爭全縣1/3的村按規劃標準完成建設和整治任務;10個新農村建設重點村達到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齊全,村莊規劃科學合理,建筑美觀有序,綠化水平較高,居住環境良好,村莊管理水平較高,發展成為農村新社區和社會主義新農村樣板;各鄉鎮駐地村確定為新農村建設示范村,達到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基本配套,村莊區劃合理,建筑整齊有序,街道整齊劃一,有專業的分類市場,消除馬路市場,綠化水平較高,環境衛生狀況較好,管理水平明顯提高,達到綠化、亮化;剩余的村容村貌整治村,全面推進“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清柴垛”工作,整治臟亂差現象。
同時,整合各專項涉農資金,擴大新農村建設投資;縣財政拿出500萬元的專項資金,對示范村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采取以獎代補的辦法進行扶持。通過扶持,力爭三年時間有效改善農村環境衛生狀況和村容村貌。
村規民約村民說了算
置身平輿縣高楊店鄉陳劉村,處處能感受到和諧的氛圍:“三會一課”、村民議事、村務公開、財務管理制度健全、道德評議協會、紅白理事會等群眾組織方興未艾……“村中大小事,村民說了算。”談起村民自治,大學生“村官”、陳劉村支部副書記張治河滿臉自豪。
近年來,平輿縣把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作為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以開展三杯競賽活動為載體,大膽實踐,開拓創新,采取難村聯合攻關,亂村放手大選,癱村充實調整,窮村對口支援;堅持整頓后進的軟班子,選舉群眾信任的新班子,建設民主管理的好班子;在用人上,嚴格“四化”方針和德才兼備原則,嚴把思想政治素質、理論功底、黨性修養、文化知識、基層經驗五關;通過“兩推一選”,把群眾、黨員、組織滿意的人才選拔到鄉、村領導班子中來。
村務公開,村民的一本“明白賬”:全縣221個村(居委會)凡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和村民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都向村民公開;村務、財務每月定時公開一次,如遇特殊情況則采取板報、廣播等方式隨時公開。村里大小事,村民說了算:現在,村里的重大事情都由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各村還堅持每年對村干部的思想作風、工作實際和廉政情況進行一次民主評議和民主測評,評議和測評的結果在公開欄內予以公布,對評議較差的予以誡勉。村規民約,村民有章可循:通過建立道德評議協會、紅白理事會和公益事業協會等群眾組織,在農村形成四位一體的道德和法制教育網絡。
目前,全縣農村違法亂紀的少了,遵紀守法的多了;閑聊無事的少了,勞動致富的多了,干部群眾的法制意識、文明意識和道德意識明顯增強。

縣“三下鄉”服務隊員為楊埠鎮河北村68歲的老漢邢世明義診。

西洋店鎮開通的民情直通車“通”到百姓心坎上。

特色養殖富了古槐街道辦事處小杜莊村農民杜國清。
責任編輯:lidong
(原標題:駐馬店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